痛性肥胖病的病因有哪些?会引起哪些疾病
日期:2022-11-12 16:43:36
点击:
核心提示: 遗传因素痛性肥胖者多有家族史。常常父母有痛性肥胖子女也出现痛性肥胖。有人统计父亲或母亲仅一方肥胖,其子女肥胖约占40%左右;父母双方肥胖,其子女肥胖约占60%左右。遗传因素造成的肥胖常自幼发胖,且伴有高脂血症或高脂蛋白血症。
肥胖病,对于大家来说是一个并不陌生的字眼。但是痛性肥胖病,很多人便不太了解了。也许很多人会误以为这是同一种疾病,其实不然。痛性肥胖病为一种少见的妇女绝经后期疾病,这种疾病的患者通常有多种多样的临床症状,一般是比较痛苦的。
那么,这个疾病是由哪些因素引起的呢?
1.遗传因素痛性肥胖者多有家族史。常常父母有痛性肥胖子女也出现痛性肥胖。有人统计父亲或母亲仅一方肥胖,其子女肥胖约占40%左右;父母双方肥胖,其子女肥胖约占60%左右。遗传因素造成的肥胖常自幼发胖,且伴有高脂血症或高脂蛋白血症。
2.神经精神因素实验及临床中证实下丘脑在高级神经调节下有调节食欲的中枢,其中腹内侧核为饱食中枢(又称厌食中枢),兴奋时有饱感而食欲减退,抑制时食欲大增。腹外侧核为食饵中枢(又称嗜食中枢),兴奋时食欲旺盛,抑制时则厌食或拒食。正常情况下二者相互调节,相互制约,当二者功能紊乱时,饱食中枢抑制或食饵中枢兴奋均可提高食欲而致肥胖。此外,食饵中枢功能受制于精神状态,迷走神经兴奋而胰岛素分泌增多时,常出现食欲亢进;精神过度紧张而交感神经兴奋或肾上腺素能神经受刺激时,食欲受抑制。腹内侧核为交感神经中枢,腹外侧核为副交感神经中枢,二者在本症发病机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3.内分泌因素痛性肥胖者胰岛素分泌偏多,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另一方面肥胖者又存在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较不敏感,脂肪细胞上单位面积的胰岛素受体密度减少,也促进脂肪合成。进食过多可通过对小肠的刺激产生过多的肠抑胃肽,肠抑胃肽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同样促进脂肪合成。随年龄增高甲状腺功能、性腺功能亦趋低下时,脂肪代谢发生紊乱,体内脂肪分解减慢而合成增多,使脂肪堆积。
了解了痛性肥胖病的发病原因,相信大家学到了很多。对于这个疾病的患者而言,她们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我们应该要给予她们更多的关爱,而不是冷眼相待。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也要控制自己的饮食,避免某些疾病的出现。
生活当中,不知是因为吃的因素还是环境因素,肥胖人群的数量增长是越来越多,所以很多人都想快速减肥。确实,肥胖病可以导致许多疾病。如果只治疗与肥胖相关的各种疾病而对肥胖病本身不进行治疗,那么治疗效果也不会很理想,下列疾病均与肥胖有关,减肥是治疗这些疾病的基础。

高血压
肥胖最常见的合并症是高血压。超过标准体重15公斤的人有30%患有高血压。血压升高与脂肪细胞分泌的一些血管活性物质有关,也与胰岛素拮抗有关。轻度高血压会随着体重下降和减少食盐的摄入而恢复正常,可以不用降压药物治疗。去年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已经由160/95mmHg降低至大于140/90mmHg。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如不及时治疗将导致严重的后果。
糖尿病
肥胖与糖尿病关系密切,这里所指的糖尿病是II型糖尿病。一般的观点认为当肥胖到一定程度时,出现外周组织(主要是肌肉和脂肪)对胰岛素不敏感,即胰岛素拮抗现象。胰岛就代偿性地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对抗这种对胰岛素的拮抗,出现高胰岛素血症。大约数年至数十年后,过度工作的胰岛出现衰竭,发展成为糖尿病。当然肥胖到糖尿病进程的内在机制并不十分清楚(这也是本版主近年主要感兴趣的研究课题,我设想如果条件允许我将在此研究领域工作一生),但如果能够深入地了解到肥胖到糖尿病的进程,必将能找到延缓或阻断这一进程的方法,为糖尿病的I级预防提供帮助。当然患糖尿病之后,减肥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
高脂血症
大部分肥胖病人有脂代谢紊乱,出现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等。高胆固醇血症的原因包括遗传和饮食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减肥治疗可使血脂恢复正常。
其他 肥胖病人寿命短,从总的人群来看,在标准体重之外每增加1公斤体重,平均寿命将缩短1个月。肥胖病人容易患心脏意外和中风,近30%的肥胖病人患有胆结石,肥胖病人也容易患退行性骨关节病变、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在心理方面,肥胖的人容易感到疲劳,时常感到抑郁焦虑。总之肥胖是一种病,而且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长期进行减肥治疗,以避免发生以上的各种疾病。 上面这些内容就是小编根据医疗权威人士的观点论证所得出的结论,希望看了对大家能大有帮助,大家在预防肥胖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合理膳食,适当的运动,多吃比较清淡的食物,相信能做到这些,大家一定会远离肥胖这个疾病的。
文章来源 http://www.tqtzy01.com
标签:痛性肥胖病